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我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王洪伟教授撰写的学术专著《钧窑铜系青蓝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获得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二等奖。这是继王洪伟教授专著《钧窑通史》(海燕出版社,2017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二等奖之后,二度荣获此项殊荣。
王洪伟教授近照
《钧窑铜系青蓝釉》是王洪伟教授总结梳理中国历史名窑钧窑当代工艺技术杰出新创造的学术新成果。该书系统展述了铜系青蓝釉的历史渊源、工艺基础和美学特质。全书约55万字,300张器物彩图;除了导论,全书分为三编八章:一编两章系统回顾了创烧以降的铁系青蓝釉、铜红釉、神垕炉钧以及原产地计划经济时期的钧瓷工艺基础及其历史演化;二编两章集中记述钧瓷工艺窑变机理和意象美学风格的历史性考察;三编四章侧重记述了铜系青蓝釉的起源、演化、美学特色和工艺基础,特别以器物视觉图像的形式系统展示了铜系青蓝釉的浑厚幽雅的色彩质感,彰显钧窑铜系青蓝釉独树一帜美学体系。钧窑铜系青蓝釉继承了古典钧釉铜元素高温还原呈色的工艺传统,在更广阔的色彩体系上彰显了钧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意象美学风格。铜系青蓝釉发青、发蓝、发绿,色彩饱满,幽蓝幽绿,厚重大气,视觉冲击力极强,予人一种安静沉稳、典雅高贵的审美愉悦感。
该书曾获201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12月底,河南大学、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联合主办的“钧窑铜系青蓝釉研讨会”暨“幽蓝绚丽——钧窑铜系青蓝釉艺术展”,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
王洪伟撰写的《钧窑通史》曾经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二等奖。为完成《钧窑通史》的研究和撰写,王洪伟教授倾注了十多年的心血而成。全书约190万字,共三卷,分为上卷、下卷和图录卷。上下卷四编十六章、图录卷六编九章,全面系统综述了钧窑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比较客观、系统、全面地整体呈现了钧窑发展历史全貌,第一次将钧窑史进行了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是一部研究性的钧窑通史性著作,建构起一部最为系统、最为详备、最成体系的钧窑通史,影响深远。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始设于1995年,每三、四年评选一次,是目前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代表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最高水平,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鼓励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至今已成功评选了九届。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共有1496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其中著作论文奖1196项(含一等奖118项、二等奖513项、三等奖565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6项(含一等奖7项、二等奖32 项、三等奖37项),普及读物奖21项,青年成果奖203项。
王洪伟教授数年如一日,扎根陶瓷田野,深入挖掘、整理和提升历史名窑及其现代转型,连续荣获教育部第八届、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展现了王洪伟教授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扎根陶瓷田野,把学术研究写在中华大地上
王洪伟教授出生于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自2009年入职河南大学以来,他和他的学术团队一直致力于钧窑、官瓷、汝窑、三彩、绞胎瓷等中国历史名窑及其现代转型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先后成功申报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国家出版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基金2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各1项,以及10多项厅地级项目;先后出版《钧窑通史》《中国陶瓷史研究方法论反思》《传统文化隐喻》《再造传统》《另一种钧窑史》《中国钧瓷艺人录》《钧窑铜系青蓝釉》等十多部学术专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组织策划举办20多场全国性、国际性的陶瓷艺术、学术研讨、创作和展览活动。
长期以来,以王洪伟教授为核心的一批河大学人,紧密关注当代中原历史名窑现代转型实践和动态趋向,敏锐地倡导打造“中原陶瓷学”“钧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思路,发表一系列深具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河南大学成为当代中国陶瓷研究的一个学术高地。与此同时,他和他的学术团队一方面深挖中国历史名窑及其现代转型实践成果;另一方面学以致用,其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成为中原历史名窑现代转型实践的理论动力,相得益彰,互相成就。特别是王洪伟教授首倡建设“钧窑学”学科理论方法体系的学术设想,受到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的高度评价,促动和加强河南大学与钧窑原产地禹州市人民政府校地战略合作,联合组建“钧窑学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平台”,共建“中国钧窑学研究院”,推动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将禹州打造成为国际陶瓷艺术圣地给予巨大的学术理论支持,展现了我校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
多年来,王洪伟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心怀“国之大者”,心系国家兴旺和人民幸福,深入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深处,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理论现实问题,深化对中国陶瓷历史及其现代转型的发掘、整理和理论凝练,不仅努力向这个时代和世界讲述璀璨绚丽的中国陶瓷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深度挖掘展现潜隐在当代匠师的陶瓷文明创造,讲好“中国陶瓷故事”,把学术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成就突出,影响深远。我们期待王洪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结出更多更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注入科研新动力;同时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产出更多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