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晚,美术学院举办《当代艺术设计专题:设计师进校园》系列讲座,筑土国际设计董事、首席环境规划师,中国区副总,德国注册建筑师,孙峥为同学们带来“低碳视角下的环境空间营造”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刘阳主持。

主持人:刘阳
(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

主讲人:孙峥
刘阳在致辞中介绍,孙峥是河南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硕职业导师,有近10年的留德工作和近20年实践经验,在环境规划和城市发展策略上有敏锐的洞察力,擅于运用跨学科系统思维,成功参与了国内外多个重大项目的设计,在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和生态学的研究上造诣颇深,筑土设计团队在“碳中和”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
本次讲座共分为五个部分:1.一个故事:作为设计师理解的可持续设计;2.生态与碳的演进:从生态城市到低碳城市;3.蓝绿碳汇:如何理解蓝绿空间的碳汇逻辑;4.案例讲解;成功案例的讲解;5.工具认知:利用开源工具助力流程验证。

课程伊始,孙峥老师以曾主持参与的德国、奥地利以及中国的项目经历为引导,提出复合城市生态、整合低碳城市,建立可持续框架战略,基于专项的跨专业探索等相关问题,就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做出解析,发现建筑产业能耗在增多,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排放27%,共计排放74.4亿吨。基于此,孙峥就西方不同国家提出生态概念、城市发展理念进行分析,并根据中西碳排放指标数据做出进一步分析,以目前的碳排放量,预测未来碳排放指数。由生态规划理念提出“生态城市是未来降碳减排的抓手”这一目标,提出“规划”、“建设”是重要环节,抓好规划这一源头就能建设好零碳城市。



随后,孙峥进一步提出零碳城市的第一步要实现45%的减碳量,在此基础上举例 “超级街坊营造混合街区”理念来实现人口的合理配置的路径;通过软件校验其合理性,提出采用低碳材料实现低碳目标;在城市交通层面实现低碳目标,通过道路网络配优化,形成快进快出,内畅外达的区域路网,并在城市产业、城市能源转化方面的低碳目标提出规划,推出碳汇吸收端的优化目标、蓝绿碳汇路径、植物固碳效益、以及群落结构对固碳的影响。此外,孙峥从一级、二级、三级生态廊道的改变来达到城市生态环境塑造的目的,为建设生态城市提出实质性改造方案。
孙峥对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也进行了分析,强调加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建筑材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强调蓝碳的实现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并针对我国水环境治理的方案提出建立水循环措施,根据城市目前的现状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

结合新加坡碧山公园的生态建设、深圳韧性湾区规划设计理念的、天津文化中心生态景观实践中的公共交通、城市绿化、能源系统、循环与补水等设计案例,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的美好愿景,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刘阳在讲座总结中给同学们提出建议:要善于在设计实践中反思,在设计中践行生态设计理念,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次讲座让同学们对低碳环境的空间营造、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知识体系有了新的认识,对课题的研究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正如孙峥所说:“用艺术家的思维理解工程师的思想,把城市变得更加美好”。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筑土国际概况:
ARCHILAND是一家国际化设计团队,在新加坡、北京、天津、哥本哈根设有办公室,现有近 180 名拥有不同国籍、文化及专业背景的设计人员。在欧洲、中国及亚太地区,以智慧永续为设计导向,汇集众智与多方资源,提供包括城市更新、城市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在内的整合设计服务,至今完成项目800余项。作为研究实践性团队,筑土国际长期与国际众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引领可持续的国际化学术与实践平台,打造出众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作品。
筑土国际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波特兰州立大学等知名学院长期保持有效的学术互动,以促成市场实践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良好的学术背景使筑土国际保持在设计理念与国际经验的不断更新,以智慧永续,有机生长的设计理念,构筑了可持续的国际化学术与实践平台。ARCHILAND筑土国际先后在国际上赢得大量的专业奖项及专业认可,其作品更是在《ARCHDAILY》、《BAUNETZ》、《城市设计读本》等国际建筑与规划专业刊物及媒体上广泛发表。此外,萨马兰奇纪念馆、大运河博物馆等项目获得世界建筑节大奖,及INDE. AWARDS在内的全球设计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