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艺术与科学”论坛第六讲《欲用美,先知美——设计中的生态美》在美术学院三楼多媒体教室成功举办。河南大学美术学院赵曌博士为本期主讲人。美术学院副院长蔡玉硕、党委办公室主任靳利粉、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班主任翟俊卿、“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全体同学参与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副院长蔡玉硕主持。 讲座伊始,蔡玉硕在致辞中表达了对“艺术与科学”创新班和本次讲座的期待与期望。她鼓励同学们拓展思路,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她说,“界线”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界具象的事物,还是抽象的概念,当我们将其理解为“分界线”时,便会衍生出彼此相分离,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关系,而当我们将其理解为“连接线”时,则是一种“你来我往”的亲密关系,包括学科与学科的关系。“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注重跨学科融合,注重科学精神和艺术理想的追求。她强调差异化就是竞争力,希望实验班学员能够利用好学院搭建的平台资源,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主动思考并寻求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本期主讲人赵曌博士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从“跨界融合的创作基石”、“自然生态景观形成机制”、“生态景观人文设计融合之美”、“设计学对环保与科普工作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讲解。首先她以维克多·帕帕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引入,强调设计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设计中,我们应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发扬人性中美的、善的、真的方面,运用伦理学取得人、环境、资源的平衡和协同,形成了解诉求、丰富积累、贴合实际、拔高创新的设计创作思维。 在阐述“生态景观人文设计融合之美”时,赵曌老师列举了中国石窟景观和园林景观等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典例。结合不同地域岩石、土壤、气候等的特殊性,雕像、壁画等景观往往要经过多重工序才能建造完工,而且还需注重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的建造,以科学的系统减少风化对景观的侵蚀与影响。这些优秀的人类遗产历经千年风吹雨打,部分景观已出现了掉块、崩塌、侵蚀等难以弥补,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坏,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们深入了解地层和岩性知识,以专业所长和科学的方法助力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地球上的地貌千奇百怪,形色各异,始终在变化着。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经典地貌?这些地貌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为设计师我们又将如何进行景区规划与设计呢?在本次讲座中,赵曌博士就自然景观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与同学们探讨了世界著名景观公园的规划过程。同样是景观结构设计,云台山太极广场的设计更侧重于廊道要素,而黄山景区更多的景观结构则以斑块要素为主,由此可见,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设计师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在本次讲座最后,赵曌博士表示,设计学对环保与科普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并将中国美术学院郑巨欣教授《切勿过于强调设计的力量——应为生态正义而管理设计》一文推荐给同学们。引导大家为生态设计管理设计,在建设一个可持续性社会中的作用,不仅是创造“可持续性的产品”,更应开发、鼓励广泛的可持续性行为的产品、程序、服务和教育。打破思维限制,拥有无限可能,本次讲座是我院“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新尝试,从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视角给予了我们新启发,未来“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将依托我校学科群优势和人才优势,持续为同学们搭建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平台。
12月17日上午,“艺术与科学”论坛第六讲《欲用美,先知美——设计中的生态美》在美术学院三楼多媒体教室成功举办。河南大学美术学院赵曌博士为本期主讲人。美术学院副院长蔡玉硕、党委办公室主任靳利粉、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班主任翟俊卿、“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全体同学参与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副院长蔡玉硕主持。
讲座伊始,蔡玉硕在致辞中表达了对“艺术与科学”创新班和本次讲座的期待与期望。她鼓励同学们拓展思路,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她说,“界线”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界具象的事物,还是抽象的概念,当我们将其理解为“分界线”时,便会衍生出彼此相分离,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关系,而当我们将其理解为“连接线”时,则是一种“你来我往”的亲密关系,包括学科与学科的关系。“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注重跨学科融合,注重科学精神和艺术理想的追求。她强调差异化就是竞争力,希望实验班学员能够利用好学院搭建的平台资源,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主动思考并寻求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本期主讲人赵曌博士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从“跨界融合的创作基石”、“自然生态景观形成机制”、“生态景观人文设计融合之美”、“设计学对环保与科普工作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讲解。首先她以维克多·帕帕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引入,强调设计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设计中,我们应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发扬人性中美的、善的、真的方面,运用伦理学取得人、环境、资源的平衡和协同,形成了解诉求、丰富积累、贴合实际、拔高创新的设计创作思维。
在阐述“生态景观人文设计融合之美”时,赵曌老师列举了中国石窟景观和园林景观等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典例。结合不同地域岩石、土壤、气候等的特殊性,雕像、壁画等景观往往要经过多重工序才能建造完工,而且还需注重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的建造,以科学的系统减少风化对景观的侵蚀与影响。这些优秀的人类遗产历经千年风吹雨打,部分景观已出现了掉块、崩塌、侵蚀等难以弥补,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坏,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们深入了解地层和岩性知识,以专业所长和科学的方法助力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地球上的地貌千奇百怪,形色各异,始终在变化着。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经典地貌?这些地貌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为设计师我们又将如何进行景区规划与设计呢?在本次讲座中,赵曌博士就自然景观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与同学们探讨了世界著名景观公园的规划过程。同样是景观结构设计,云台山太极广场的设计更侧重于廊道要素,而黄山景区更多的景观结构则以斑块要素为主,由此可见,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设计师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在本次讲座最后,赵曌博士表示,设计学对环保与科普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并将中国美术学院郑巨欣教授《切勿过于强调设计的力量——应为生态正义而管理设计》一文推荐给同学们。引导大家为生态设计管理设计,在建设一个可持续性社会中的作用,不仅是创造“可持续性的产品”,更应开发、鼓励广泛的可持续性行为的产品、程序、服务和教育。打破思维限制,拥有无限可能,本次讲座是我院“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新尝试,从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视角给予了我们新启发,未来“艺术与科学”创新实验班将依托我校学科群优势和人才优势,持续为同学们搭建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平台。
河南大学 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电话: | 邮箱:xxx@vip.henu.edu.cn | 邮编: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