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上午,天津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陈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武欣,应邀来到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并在学院405、5号楼107、128教室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双向思考”专题讲座及研讨。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副院长马利霞,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健生,公共艺术教研部主任、美术学系主任肖海英等学院教师代表,以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马利霞主持。

活动伊始,马利霞对两位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分别介绍了两位教授的艺术成就与教学理念。她表示,主题性美术创作是连接艺术个体与社会现实的重要桥梁,两位教授在该领域的深耕与探索,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创作范式。希望通过本次讲座,师生们能深入理解主题性创作中历史语境与当代表达的融合之道,在创作实践中既坚守文化根脉,又勇于创新突破,让美术作品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

席卫权指出,陈治、武欣两位教授不仅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始终扎根于时代生活,将个人艺术探索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他鼓励在座的师生学习两位老师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扎根生活,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

讲座中,陈治教授以“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双向思考”为主题,结合其个人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经历,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的思维路径与方法论。他从视觉焦点、造型语言、色彩运用、材料选择等维度,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艺术作品中提升表现力与思想深度。他指出,创作过程中应当采取双向并进的策略:一方面,将主题具象化为艺术作品,探索最具感染力的画面构成与典型形象,充分展现工笔画的语言魅力与独特神韵;另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提炼并提升主题的精神内核,拓展情感共鸣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达成艺术对人性与心灵的深刻触动。
陈治教授以《儿女情长》为例,讲解了艺术创作从草图到成稿的各个阶段。他强调,艺术创作应基于生活,重视拓展性研究,借鉴他人经验,深化审美和情感表达。作品要展现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塑造美的形象,保持高雅格调。通过叙事手法抒发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他支持学生广泛参观展览、勤于写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通过真实情感体验感动自己和观众,使技法成为情感的传递媒介,让艺术成为心灵的表达方式。

武欣教授结合自身深耕工笔人物画领域的实践经验,从工笔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视角,进一步拓展了主题性创作的方法论维度。她提出工笔画以细腻的线条、精准的造型和层次丰富的设色为特色,这种“精微”的艺术特质,恰好能成为主题性创作中“具象化表达”的重要支撑。她强调,主题性创作不必追求宏大叙事,身边小事、普通人也能承载时代脉搏,建议学生多从生活取材,让技法服务主题,实现“传统工笔语言”与“当代主题表达”的融合,积累“双向思考”的实践经验。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就创作理念、题材选择及艺术表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陈治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鼓励大家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真挚的情感,用心体验生活,在实践中锻炼艺术思维与创造力。武欣教授也针对同学们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案例给出建议。


讲座尾声,马利霞对陈治教授的精彩演讲表达了诚挚谢意,同时对武欣教授的参与交流表示感谢。她表示,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深度见解,更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与优秀艺术家交流的宝贵平台,希望大家能将讲座中的收获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持续探索,既要扎根时代、关注生活,也要坚守内心的艺术追求,用画笔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人文温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次讲座的开展,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更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理念认知、技法实践与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了深刻的启示。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不仅拓展了艺术视野,同时明确了他们未来艺术创作方向,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要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更加主动地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汲取灵感,努力创作出更多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同日下午,陈治、武欣教授在五号楼107、128教室为中国画方向研究生、本科生进行指导,针对研究生作品的造型语言表达进行一对一点评,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观摩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