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上午,2019河南大学国际艺术家主场创作系列活动之一——现代性与中原历史名窑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小礼堂举行。本次会议由河南大学、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承办。我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沈洁霞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孔红生等领导,特邀驻场国际艺术家、河南高校艺术院系领导和专家学者、当代中原历史名窑著名产区政府和陶瓷企业代表、当代中原历史名窑杰出代表,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美术学院有关负责人及师生代表等参加研讨会。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党委副书记张宝明先后看望了参加研讨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研讨会开幕式由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主持。
沈洁霞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南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她表示,中原文化是河南大学人文情怀的重要依托,振兴中原文化是河南大学的责任与时代担当。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探讨中原历史名窑的现代转型,既是源于中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是基于河南大学一直以来倡导的“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校训。历史上中原地区窑口众多,遗存丰厚,中原瓷业在中国陶瓷格局曾长期处于引领地位。中原陶瓷的根脉性、原生性、发源性、辐射性、创新性是河南大学学者首倡的中原陶瓷学理论体系坚实的历史和时代基础。寄望中原陶瓷学及中原陶瓷事业在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以及各位专家、教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为中原陶瓷学的理论研究和各瓷区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为中国陶瓷的未来增添一份中原力量。
刘杰致辞说,本次研讨会聚焦中原地区历史名窑现代性转型的历史回顾、工艺传承和当代创造、现代性增长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原历史名窑原产地的空间转化和空间动力研究,不仅搭建起了中原陶瓷学理论研究交流的平台,助力整个中原瓷区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新时代中国陶瓷的研发和学术理论研究也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2019河南大学国际艺术家驻场创作及系列学术研讨会、展览活动会激发学术界新思维,提升中原陶瓷产业的新活力,增进中原陶瓷文化艺术与国际陶瓷文化艺术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原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进中原陶瓷向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探索中原陶瓷学理论研究新路径,为中原陶瓷的当代复兴积累坚实的铺垫。中原陶瓷学及中原陶瓷事业会在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以及各位专家、工艺美术家、实业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出彩!
孔红生致辞说,河南是陶瓷大省,以钧窑、汝窑、三彩、官瓷、绞胎瓷、黑陶,以及巩县窑、登封窑、密县窑、新安窑等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名窑林立。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河南陶瓷工艺美术业无论工艺技术创新还是产业规模、从业人数都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整体地看,河南陶瓷的现代创意设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作为中原陶瓷学研究的学术重镇,河南大学因应举办“现代性与中原历史名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谓恰逢其时、其势,对于推动河南陶瓷的现代转型,推动河南陶瓷工艺美术的艺术化、国际化水平,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开幕式后,现代性与中原历史名窑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中原历史名窑的现代性转型历史回顾、工艺传承和当代创造、现代创作的陶艺家群体、流派及结构分析、现代性增长的发展前景研究、原产地的空间转化和空间动力研究等方面的议题展开研讨。会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纷纷就各自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作了精彩的发言,发表了诸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的观点及见解。
研讨会当天,资深当代艺术品投资专家、文化部和旅游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工作站主任陈海波,美籍华裔著名艺术家、陶艺家大泽人,美籍华裔著名陶艺家李茂宗先后以《千年魅力——中国陶瓷艺术审美赏析与对外交流》《我创,故我在!》《现代陶艺创作与设计理念》为题,面向全校师生作了精彩的专题学术讲座。孔红生、李茂宗、大泽人、陈海波受聘为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19河南大学国际艺术家驻场创作系列艺术、学术活动,是河南大学2019年度颇为重要的国际学术、艺术交流项目之一。本次现代性与中原历史名窑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今年9月将要举办的“再造传统——当代中原历史名窑学术邀请展”和陶瓷展览活动,将助推中原历史名窑现代性转型,也让世界深刻认知中原历史名窑及其现当代转型的前沿态势。与此同时,河南大学的诸多学者也将以学术所擅致力打造中原陶瓷文化学术高地,推动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文化发展战略。